


写在前面的故事
在必应创造B’IN LIVE的介绍里,写着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以前,我是一个小小的演唱会执行制作,当时,小张是一个小工头,我们在很多工作的场合都会碰面。我们一起抽烟,吃便当,讲烂话;我们一起搬舞台板,因为想要加一个给歌手站在舞台的位置;我们一起淋着雨,爬着鹰架,只是为了把一面舞台绑得更平整;我们拿着螺丝起子试图修好一个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修好的东西。做这些事,没有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演出顺利,让表演者跟观众可以一起开心的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故事,并没有停留在书面上,而是一直在壮大。
许多人对必应创造的认识,也许仅限于他们是台湾摇滚乐团五月天巡回演唱会的幕后金牌制作团队;又或者限于他们是一家演唱会硬体提供服务商,再或者,必应创造是一家上市公司。
而必应创造的故事不止于此。
必应创造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公司,由一群有创意、有想法、极具执行力的演出专业人员所组成,以软体创意+硬体设计服务为主。2014年1月在台湾成立,同年9年,设立了必应(香港),2015年设立了必应(上海),经过三年的时间,2018年2月,必应创造在台湾上市,并于3月由台湾子公司设立了华贵娱乐/濪濪,并成为了台湾唯一一家具备垂直上下游资源的整合服务型公司。
WORLD SHOW有幸走进这个特殊的演出制作团队,采访了必应创造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长张育书,必应创造(成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威和必应创造(成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创市场组营运总监马佩芬,由此了解了必应创造的故事。






稳步牢固的基础
在成为必应创造的运营长前,张育书也是从工读生开始做起,并成为台湾最早一批接触演唱会屋顶结构的从业人员,后来开始接触舞台灯光、音响,最后到工程统筹。“从基础做起的优势就是,对各个工种的技术要求会比较清楚。比如一场演唱会,我们要协调灯光工程师、音响工程师、视觉工程师之间的工作,因为每个人对设备的摆放都有要求,而且都想要最好的位置,那我们则需要一个标准,去平衡协调最好的状态。做演出是为客户服务的,我们需要了解客户的需要,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给出解决的方案,让客户更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而不只是追求谁的技术最厉害。”而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如今的必应创造,才能整合出节目制作、硬件、技术一条龙的专业团队。




永续经营
必应创造上市的道路上,张育书谈了许多他的经历。“从事软体创意就像一个人的大脑,而从事硬体的工作就好比人的手脚跟肌肉。以前这两者常常分开工作,有手脚有肌肉的人却没有想法,只是执行设计图。必应创造更希望把两者整合起来,让头脑的每一个想法也能落实到肌肉中,虽然很辛苦地把创意家和工程师‘绑’在一起,但是将软硬体融合在一起后,每个部分的连接性则会更强,内容制作也更精准,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作品。”
关于“精准制作”,张育书举了个例子,在五月天上一次巡演中,工程团队认为舞台升高到六米已经能够满足五月天的演出了,但是设计师却强烈要求按照设计要求的六米零十公分,设计师解释说,差十公分在工程团队看来可有可无,但从设计角度却有很多概念跟想法上的差别,而这并不是仅关乎成本的问题。正是这些内部沟通让整个必应创造的工程团队和设计团队价值观更融合。
“永续经营”是张育书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必应创造当初为什么会上市,主要是因为当初我们六个partners都是各自干各自的领域,不管是在做节目创意领域,还是视觉动画设计,亦或者工程规划统筹,甚至是工程执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挥不错。我们会结合在一起,是基于20多年工作感情的累积,然后我们碰到了人生选择的时刻,不知道是否要继续在这个行业努力,于是我们聊到了未来,未来是否想往“永续经营”这个方向发展。因为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也只有永续经营,这个产业才能被留下来,被看得见。”
“我现在负责必应创造所有的营运事务,作为工程技术统筹出身,也刚好符合我的角色。”张育书笑着说到,“而洋公(周佑洋)作为必应创造的执行长,他就是之前软体创意的脑袋,我们现在的分工合作,就像以前做演唱会一样,现在洋公负责规划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而其伙伴像小春(杨宗錞)、志扬(庄志扬),还有Free's的二马(冯建彰)、阿里(陈皆理)以及联立的阿桦(温升桦)、金鱼(王金鱼),他们现在都在自己部门里各司其职。当必应创造上市后,我们则必须按照更高的标准去营运和管理,因为整个公司背后有相关的主管机关的监督,所有法律、税务、内稽内控、公司治理,都必须符合相关法令。因此,必应创造也拥有了更好地规划和预期的能力。”



牧场管理
针对硬体负责人员的特质不同,必应创造采用了牧场管理的机制去培养人才。“所谓的牧场就是打好基础教育。新入行的员工不分灯光、音响、视讯专业,全部都学专业通识课程。进入这个通识课程,除了学习专业的基础教育之外,也会领受必应创造的文化传承。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才会被安排到各个部门。后期,他们才接受更专业的教育课程,比如说音响部就会学习如何吊挂喇叭,喇叭角度调到几度才能均匀覆盖,现场场地图要怎么规划等专业知识;灯光部门则要学习灯光设计、安装灯具等。”
“很多新入行的年轻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必应创造的牧场管理最重要是给他们很好的规划。这个行业不管是软体还是硬体,它是需要投入热情的。 我们对于新人就是想要问‘你准备好了没有?’同时我们也有部门轮调的逻辑。如果一个人尝试了做创意,觉得自己不合适,他可以尝试去做灯光,这也是一种保留人才的机制。我们希望采用导师逻辑,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培养一个温暖有战斗力的环境,这一行业最重要不是设备,最重要的是人才,这样必应创造才能往永续经营这个方向发展。”










WORLD SHOW对话必应创造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长张育书(张)、
必应创造(成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威(魏)、
必应创造(成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创市场组马佩芬(马)
W:必应创造的服务范围总体分成哪些方面?
张:第一部分是演出规划执行,包括制作、设计、技术提供、工程执行和策略整合;第二部分是演出展览主办,涉及国内外售票演唱会、见面会活动整体执行,自制IP,8咘的搞怪乐园;第三部分为公关营销整合,包括软体营销企划服务执行、提案规划、策略拟定、活动执行、媒体整合、企业形象塑造和活动招商及后续效益分析等。
W:必应创造上市后,面临的压力大吗?
张:说到压力方面,我觉得我们很幸运,也很感谢每一位投资者、客户、甚至是必应公司每一位员工愿意相信并支持我们,让我们将“永续经营”的价值观传承下去。当它开花的时候,接下来就会有果子出现。我们只要努力把这些方向给建立起来,把核心的人才资源保育起来,就让它可以生生不息。所以我们也会与更多的资源方合作,去创造我们的价值。
W:必应创造为什么会选择成都设立公司?
魏:这是大环境的趋势,政府正在打造西南地区的开发,以成都为辐射,周边城市如重庆、昆明、贵阳,甚至是西安都在发展。必应创造在成都设立分公司,一方面是想融入西南市场,我们希望把自己的文化和当地的资源进行共享,相互合作。另外一方面,成都正在打造音乐之都,是一个文艺艺术气息很浓的城市,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成都一年就有一百多场演出。同时,2021年,成都也将是大运会举办的城市,很多场馆正在开发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中,所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W:必应创造在成都提供了哪些服务?
魏:我们旨在服务以成都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服务涵盖节目内容发想、企划与执行、视觉及舞台设计、灯光、音响规划及租赁、工程统筹。我们不仅仅希望把我们擅长的硬体技术和内容创意落地在成都,更希望在内容创意上结合西南地区的特色,与当地的政府/地产/有需要的甲方打造更多IP作品。
W:必应创造一直在整合软硬体,并向外延伸,整合上游资源,新创市场组的定位是什么?
马:必应创造上端IP的内容是极具价值的,这也正是我们新创市场组的定位,透过优质内容为主,合作带入专业服务及硬件设备供应,创造内容变现并体现必应创造在西部市场差异性,及同步展现一站式服务职能。
W:你们做了哪些事情?
马:我们建立了B计划试验所(PLAN B)。今年也开展了全新品牌B计划落地计划,拓展了音乐及艺术版块的合作及商业机会,并以跨界艺术创作新形态面向市场。我们在北京打造了《九宫矩阵》大型沉浸式音乐光影艺术展,联合了亚洲著名电子音乐创作人孙大威、先锋实验影像作家邱志群、叶廷皓三位艺术家,将即兴联动创作,音乐、灯光、影像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创新的体验。当然,我们计划与更多这样的艺术家合作,打造一个IP,然后在不同城市巡展。
W:新创市场组2020年有哪些计划?
马:我们正在开发西部地区的音乐产业与必应合作的市场机会,期待未来一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W:最后,我想问您觉得必应创造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张:通过这么多年的累积沉淀,当必应创造被肯定之后,众多国际巨星如ONE OK ROCK、Guns & Roses、Imagine Dragons、Maroon 5、Perfume、防弹少年团等来台湾演出,都会指定必应创造为合作单位。我们骄傲并不是因为我们很厉害,而是我们坚持的事情被认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