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月,一个剧。可能是国内第一个由六岁小朋友主演的音乐剧。现场,真唱。四川·乐山·沙湾。——沈庆
8月22日,在距离《少年郭沫若》音乐剧上演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总监制兼出品人沈庆在微博发了短短几十个字,道出了他在创作这部剧的感慨。或辛苦、或煎熬、或自豪、或期待。每一个创作过程,都在时间记忆中流淌。 沫若戏剧小镇是“川滇国家旅游风景道”四川首段的第一个景区,是一座以“沫若文化”为核心的“戏剧演出+亲子研学”主题小镇。这里将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沫若戏剧小镇作为四川省乐山市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于9月19日正式开馆并在沫若文化剧场首次上演《少年郭沫若》音乐剧,演出大获成功。此后作为常态化演出,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为了创作《少年郭沫若》音乐剧,打造音乐文旅融合品牌“活名片”,幕后制作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在乐山深入当地采风走访,跋山涉水,穿街走巷,只为更好地呈现文坛巨匠郭沫若少年的故事,用心打磨一部剧。
WORLD SHOW邀访总监制兼出品人沈庆、制作总监、S.A.G CEO杨剑军,工程总监兼技术开发、S.A.G李有成,了解《少年郭沫若》音乐剧背后点滴。
总监制&出品人 沈庆(中)、制作总监 杨剑军(中后)、饰演童年 郭沫若 谢允菥(左)、饰演幼年郭沫若 金文皓(右)
总监制兼出品人沈庆谈到,《少年郭沫若》音乐剧一共分六幕,这个最初是文旅融合的一个命题作文。按照甲方的要求,是要呈现郭沫若12岁以前在沙湾生活学习的情况。同时要反映天才等于天赋加勤奋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如果生硬地去完成这个命题,可以想象,这个剧将会变得乏味了。
如何在这基础上进行更生动有趣的创作?导演组在研究完资料以后,截取了郭沫若少年时代的生活故事,同时对应每一个与郭沫若有关系的师长人物为相应的对照,来完成每一幕的设计。
比如说,郭沫若的母亲,我们赋予了“陪你长大”这个主题;郭沫若的启蒙老师沈焕章先生,我们赋予了“因材施教”这个主题;郭沫若的父亲因为13岁就失学,因此我们赋予了他对传统文化接近“盲信”的一个形象。因此,在音乐剧中,我们有一首从24首唐诗中,每首诗选取一句诗歌作为歌词的歌曲《唐宋诗》,这既是对郭父这个人物的刻画,也是导演组创作的一首赞美诗。
这些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既与史实吻合,同时对反观当下有现实意义,因此这个剧就有了不一样的看点和生命力。
音乐剧从音乐的语言上来与当地文化风俗的结合就非常容易,比如在剧中用了乐山沙湾大渡河段的《铜河号子》作为铺陈的场景音乐;利用乐山话具有入声字这个特点,创作了用乐山话部分演唱的歌曲《三字经》等等。
其一,这是一个跨界的作品,参与这个剧创作的艺术家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所以在观看这个剧的时候,观众会感觉到完全不一样的听觉、视觉体验。这种新奇的体验与紧凑的故事情节结合,带来的是一种接近看电影的节奏感。我们用故事、声光电的调度,带动观众进入到一百多年前的一个世界,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现在看来也完全实现了。
其二,音乐剧音乐先行。这个剧在创作的开始,剧中歌曲的创作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我是这个剧的作曲、作词和编剧,对这个剧最后的整体呈现,我是有一个完整概念的。所以,音乐的创作是完全围绕这个剧来发生的。同时,音乐的编曲小样也先行完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组和演员进入排练工作的时候,每个人对音乐剧的气质已经有了一个完全的把握。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由音乐推动的音乐剧的创作过程。
舞台声光电及机械系统设计 沫若文化剧场是沫若戏剧小镇一大核心建筑,造型是按照大渡河中静躺的星辰石形象打造,剧院外饰由4382块红色铝单板构成,红色代表了郭沫若的红色精神,寓意“思想之石”。总面积约9800平方米、座位数约500个。
早在当地政府组织建设剧场舞台设备初期,S.A.G作为《少年郭沫若》音乐剧的制作方,就配合当地政府参与了对剧场舞台设备各个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工作。工程总监兼技术开发、S.A.G李有成认为,该剧场的舞台声光电及机械系统,相对于国内其他剧场剧院,有几个重要的特点值得探讨。
音响设计: 第一,我们为剧场提供了一个7.1环绕声的解决方案,利用YAMAHA调音台以及DAW的5.1和7.1环绕声总线功能,使用德国d&b音响的点声源扬声器系统,由xS-系列作为主扩声,以及M-系列和B22-SUB音箱组成,并且根据观众席的模式,通过d&b ArrayCalc模拟软件进行声场预测,精确设计了音箱的吊挂位置及指向,为观众带来震撼的环绕效果。
第二,为保证音乐剧现场演唱的声音品质,我们提出了一个最大化数字传输处理的概念。比如一只无线头戴话筒的信号,从话筒腰包这个位置,音频信号进行一次AD(模数)转换,然后通过调音台输入输出,直到功放内置的DSP信号输出,再进行一次DA(数模)转换,最后进入功放的放大电路,这是在当前行业技术条件下最大程度的数字信号传输处理,所以从拾音、扩声的高保真角度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舞美设计: 为满足《少年郭沫若》音乐剧的使用需求,同时考虑到剧场常规应用的综合需求,本着不浪费、成本低、兼容性和可扩展性高以及使用灵活的原则,我们为该剧场设计了3个纵深层次的视频系统。
第一是100多平米的P3 LED背景大屏幕,第二是舞台中部区域设计了左中右3块独立升降的LED透明屏,第三是台口内侧的一块纱幕以及一台4万流明投影机。演出过程中通过人物、布景和前后影像画面的互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特别真实的三维空间环境,而且在各个场景切换和舞美实际呈现过程中都特别方便、高效。
技术应用: 考虑到音乐剧未来是移交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技术团队的,考虑到后期维护和操控人员的技术现状,S.A.G技术团队在这个案例上大胆提供了两个非常具有试验性和开创性的技术应用:
第一,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员的操作安全和稳定,我们将舞台机械以外所有的视频系统,灯光系统,音响系统的总电源控制,全部设计为自动通断或控制室一键通断。
第二,S.A.G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针对剧场舞台机械的时间码联动系统。该系统构架简单,性能稳定,基本原理是在播放多声道音乐的工作站中编辑适当的MIDI信号,然后将MIDI信号转换为一组数字开关量信号,通过光纤发送给舞台机械系统。如此一来,我们将现有的MIDI技术将视频、灯光、音响各个系统很容易地联动起来,利用这套时间码机械控制系统将舞台机械联动起来,这样就完整地使用音频工作站软件一码联控。
制作总监杨剑军补充道:由于剧场竣工时间比较滞后,这对制作团队的工作也有一定影响。我们剧组是在抢时间进剧院联排。这次音乐剧使用的设备量不是非常庞大,但是视觉体系用了固定安装的背景LED屏,可升降的三块冰屏,可升降的投影幕,以及可升降的若干置景,达到舞台裸眼3D的效果,从而实现现代艺术玩法——人屏互动。还有一些舞台地面上的置景,包括自动的一艘小船,手动推的一艘大船的船头等等,整场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更真实的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做音乐剧是一个锤炼的过程
据杨剑军介绍,这是S.A.G是第一次跟着沈庆老师做音乐剧。这和S.A.G以前常做的内容比如音乐节、演唱会都非常不一样。音乐剧的舞美很大功能是营造剧情中的场景,而《少年郭沫若》这个剧又希望在呈现时加入很新的元素,比如多层视觉的内容,演员与投影的交互等等。
相比以前做音乐节演唱会,音乐剧的精致度和“卡点儿”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所以这次的声光电以及机械都尽量用时间码来控制,但是在无音乐的对白内容中,就是手动控制。
另外,工作模式也不尽相同,音乐剧会有比较长时间的打磨,一幕幕的细节去抠。和普通演出相比,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锤炼,很磨人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做剧、做秀这类内容所必须的。包括道具组、服装组,都是非常花时间的,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大的道具比如“房子”、“电动自走船”,小的道具比如演员手里拿着的茶杯茶盏,都需要精心准备。
服装方面,我们请了服装设计师YiYi小姐,她是在纽约做过自己服装秀的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定制的服装无论从真丝的材料到细致的手绣,细节非常出彩。
所以一个音乐剧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部门的协作来完成的,我在这次的制作方面的组织工作中也获得了很多经验。
现代视觉艺术科技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的结合,往往碰撞出更闪亮的花火。《少年郭沫若》音乐剧,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立体配合,渲染出震撼的视听效果。舞台上的每一场戏讲述的都是戏后的事,都有它想表现的道理,用故事里的事,讲述我们做人、做事的理。而幕后制作团队用心打磨一个剧,也是希望观众可以在美轮美奂的“时空长河”中,感受到郭沫若的红色精神与坚毅品格,还有沙湾古镇独一无二的魅力。
苏都阿洛:饰演郭母,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
贾建立:饰演沈先生,国家一级演员(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李 屹:饰演秦先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